主      编:徐卫林

主管单位:湖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

                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版单位:《纺织工程学报》编辑部

出版刊期:双月刊

国内刊号:CN42-1935/TS

国际刊号:2097-2911

邮发刊号:38-255

最新资讯newsletter

更多+

特别推荐

最新期刊

过刊浏览

  • 柔性交流电致发光可穿戴纺织品的研究进展

    王 珣,林玉婷,郑新蕊,胡 毅*

    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 EL)技术因其在照明、显示及传感等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已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高度关注。随着可穿戴电子设备市场的迅速扩张,探索新型材料并开发低成本、高生产效率的方法,实现高性能电致发光器件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热点。结合近年来柔性可穿戴交流电致发光器件在光照显示、发光预警、时装等领域的前沿研究,对发光器件的结构设计、制作工艺及性能提升进行了系统性的分类综述与深入分析。同时,也对柔性交流电致发光器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静电纺Janus敷料的研究进展

    吕媛媛ab,孟家光ab,余灵婕ab,支 超

    因静电纺丝类型丰富、装置简单、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利用静电纺丝开发具有Janus结构的医用敷料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根据静电纺丝在构建Janus结构时的不同形式,分类总结分析了静电纺丝Janus敷料的主要特点和功能,还对静电纺丝参数控制及物质加载对敷料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讨论。最后讨论了静电纺Janus敷料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思路,为医用敷料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 CNTs/CF/PU导电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孙智远,杨 骁,董子靖,余灵婕

    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了碳纳米管(CNTs)与碳纤维(CF)复合的导电聚氨酯(PU)基底柔性应变传感器,其特点为高灵敏度、广应变范围和简便制备工艺。具体方法为将CNTs和CF混合后刷涂至PU基底上,形成CNTs/CF/PU导电复合材料。实验采用拉丁方设计法优化实验次数和参数范围,并通过多层感知器(MLP)模型进行数据训练和优化。在150%的大应变条件下,绘制等高线图以分析灵敏度的最佳区域。研究结果显示:增加碳纳米管比例、增加碳材料质量、缩短碳纤维长度以及延长超声处理时间,均对复合材料的灵敏度有积极影响。150%应变下的最佳灵敏度区域(黄色区域)的参数范围具体如下:碳材料质量范围为0.08~0.10 g,CNT比例范围为0.7~0.9,碳纤维长度范围约为0~4 mm,超声时间范围为40~80 min。

  • 基于湿法纺丝工艺制备的MWCNTs/TPU复合导电纤维及其在柔性传感器中的应用

    马向达1 ,吴雪琪1 ,林少填1 ,马向前2 ,于 晖1

    目前,柔性应变/温度传感器的制备主要依赖于涂层技术,但该方法仅适合薄膜基传感器的规模化制备,导致纤维基传感器的发展受到限制。为解决这一问题,以热塑性聚氨酯(TPU)为基体,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为导电材料,采用湿法纺丝工艺制备了可连续生产的MWCNTs/TPU复合导电纤维,并通过研究不同MWCNTs的配比对复合导电纤维的影响,讨论该纤维在柔性传感器中的应用价值。在MWCNTs占比为2.5 wt%时,复合导电纤维表现出高弹性(ε = 326.1%)和高拉伸灵敏度系数(GF = 3.18),随着MWCNTs占比增加到5 wt%时,复合导电纤维的弹性和拉伸灵敏度降低(ε = 50.3%,GF = 2.36),但表现出更高的稳定性以及出色的温度响应性能(灵敏度C = -1.26%/°C,线性关系R2 = 0.98)。该研究为纤维基柔性传感器工业化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

  • 步态识别智能护膝的制备及其在关节康复训练中的应用

    卢 妍1 ,李 哲1 ,刘英存1 ,夏 敏1 ,李 杰2 ,方 剑1*

    随着智能可穿戴产品不断涌现,兼顾舒适性与智能性的服装越来越受消费者喜爱。智能传感设备与服装相结合,可以极大地发挥智能性、舒适性和质轻性等特点,从而广泛应用于人体监测、医疗康复及运动竞技等领域。将锦纶、导电银纱线和氨纶进行编织,制备了一种弹性电容型纱线应变传感器,并将其成功集成到运动护膝中。通过合理布局传感器区域,确保传感器准确地感知人体运动,实现了具有高灵敏度和稳定性的多区域应变传感智能护膝的设计与制备。收集人体异常步态运动数据,采用高效的运动特征提取和机器学习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与识别,最终成功构建了智能关节损伤康复辅助训练系统,为康复训练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 芋突结构织物制备及其服用性能研究

    许多1,2,陈泽1,刘可帅1,方剑2,徐卫林1

    受芋头结构启发,针对传统织物呈二维平面结构,难以大量负载功能材料的问题,通过对其进行热湿定型处理形成不同尺寸的多维“芋突结构织物”,并与未处理的二维结构织物进行表观结构和服用性能比较。进一步采用超声缝合方式将具有保暖特性的功能材料封装至多维芋突结构织物的内部空间中,制备负载大量保暖功能材料的“芋突包埋织物”,并对其保暖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经热湿定型处理后多维芋突结构织物具有良好的保型性,在力学性能基本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透气性和透湿性提高,手感风格有所改变;所制备的芋突包埋织物的保暖材料负载体积可达到1260 cm3/m2,相较未处理的二维织物保暖性能显著提升。

  • 柔性交流电致发光可穿戴纺织品的研究进展

    王 珣,林玉婷,郑新蕊,胡 毅*

    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 EL)技术因其在照明、显示及传感等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已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高度关注。随着可穿戴电子设备市场的迅速扩张,探索新型材料并开发低成本、高生产效率的方法,实现高性能电致发光器件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热点。结合近年来柔性可穿戴交流电致发光器件在光照显示、发光预警、时装等领域的前沿研究,对发光器件的结构设计、制作工艺及性能提升进行了系统性的分类综述与深入分析。同时,也对柔性交流电致发光器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卧式固液预混合机搅拌特性测试及性能优化

    王 航1 ,王少平1* ,张红战1 ,王 涛2

    固液预混合机是纺织工业的关键工业设备,用于将固体和液体充分混合,实现均匀分散,在化工、食品、制药等多个行业中具有广泛应用。实验研究了一种卧式固液预混合机的性能优化。采用圆柱形夹套结构,通过调整搅拌桨叶、物料喂入方式和转速等参数,分析其混合效果。结果表明:桨叶喂入易因高填充率下的离心力导致喷嘴堵塞,可通过调整间隙和增加挡板来改善。螺旋喂入能显著提升混合均匀度,尽管功率需求较高,但有助于充分混合。提升转速减少混合电流,降低功率消耗。进一步通过取消桨叶隔圈和增加密度,提高了混合效率和出料速度。为卧式固液预混合机结构设计和操作优化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