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刘畅、赖文蕾(武汉纺织大学)
众所周知,非常严肃的英法战争(1152-1453年)的起因是由极其不正经的胡子引起的,我们在感叹之余,可否想过纺织与战争是否有关联呢?纺织与战争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中国历史上却真有纺织引发战争、决定战争胜负,甚至中国的丝绸影响着国际战争——罗马共和国和帕提亚的战争。
1桑女之争
桑女之争的最早史料源于战国成书《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其文载:“楚之边邑曰 卑梁,其处女与吴之边邑处女桑于境上,戏而伤卑梁之处女。卑梁人操其伤子以让吴人,吴人应 之不恭,怒,杀而去之。吴人往报之,尽屠其家。卑梁公怒,曰: ‘吴人焉敢攻吾邑?’举兵反攻之,老弱尽杀之矣。吴王夷昧闻之,怒,使人举兵侵楚之边邑,克夷而后去之。” 其后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两则相关记载。《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载:“九年,公子光伐楚,拔居巢、钟离。 初楚边邑卑梁氏之处女与吴边邑之女争桑,二女家怒相灭,两国边邑长闻之,怒而相攻,灭吴之边邑。 吴王怒,故遂伐楚,取两都而去。”《史记·卷四十楚 世家第十》载:“初,吴之边邑卑梁与楚之边邑钟离小童争桑,两家交怒相攻,灭卑梁人。卑梁大夫怒, 发邑兵攻钟离。楚王闻之,发国兵灭卑梁。吴王闻之大怒,亦发兵,使公子光因建母家攻楚,遂灭钟离、居巢。楚乃恐而城郢。”
虽然这三则文本关于卑梁归属有相悖的地方, 但大致记述了公元前 518 年楚、吴边境上(今安徽凤阳附近)两国采桑女因为桑叶采摘过程中争桑 (虽然《吕氏春秋》没有说争吵的原因,但《史记》明确说明是争桑叶),引发两个家庭之争,继而上升为两邑之争,最终酿成两国的战争。这并不是偶然事件,两国边境丝织业从业人员乃至两国政府都是积怨已久,正所谓“女争桑,而王争国”。虽然争桑引发两国战争具有偶然性,但争桑是必然的,因为楚吴两国丝织业在春秋时期竞争激烈,同时也说明丝织品在春秋时期地位就已不可小觑,这可从下文中的百工暴动中可见一斑。
视频一:桑女之争
2百工暴动
春秋后期有三次较大规模的“百工暴动”,这些称为“百工”的手工业者中包括纺织行业的生产者和管理者。
第一次在是公元前 520 年发生在周王室,《左传·昭公·昭公二十二年》中记载“丁巳,葬景王。王子朝因旧官、百工之丧职秩者,与灵、景之族以作乱 ……单子欲告急于晋……单子使王子处守于王城, 盟百工于平宫……八月辛酉,司徒丑以王师败绩于前城,百工叛。己巳,伐单氏之宫,败焉。庚午,反 伐之。辛未,伐东圉。冬十月丁巳,晋籍谈、荀跞帅九州之戎及焦、瑕、温、原之师,以纳王于王城。庚申,单子、刘蚡以王师败绩于郊,前城人败陆浑于社。”说的是周景王死后,王子朝率领旧官和“百工” 中丢掉官职的人及灵王、景王的族人发动叛乱,执政大臣单子派王子处守卫王城,和“百工”在平宫结盟。不久“百工叛”,进攻单氏的住宅,结果被打败。过了几天,单氏进攻“百工”的据点东圉,在晋国的支持下最终将“百工”的起义镇压下去。虽然第一次“百工暴动”失败,但证明“百工”作为一支政治力量出现。
第二次、第三次都发生在卫国。第二次百工暴动发生在公元前478年,百工暴动间接导致卫庄公被杀。缘由是卫庄公早前去戎州视察时,对少数民族控制戎州表达了不满,看到少数民族首领妻子的头发好看,将其头发剃掉给自己的妻子做假发,引发少数民族首领的仇恨。当百工将其赶出王宫后, 无处可走,只好去戎州避难,正好给少数民族首领机会将其杀死。可见,卫庄公是由百工和一个假发导致的死亡,显然他的死与纺织服饰有关。第三次百工暴动发生在公元前470年,卫出公并没有吸取其父卫庄公的教训,继续奴役三工,导致起义,将其赶出卫国。足见卫国手工业的发达,侧面也反映春秋晚期包括纺织工匠在内的手工业者是有实力的。
视频二:百工曓动
3 丝绸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
公元前53年,罗马共和国三巨头之一的罗马执政官克拉苏率领7个军团的4万人进攻东方的帕提亚帝国(位于今天的伊朗地区)。克拉苏远离后方,越过幼发拉底河,追击实际上是佯装逃跑的帕提亚军队。帕提亚人在将罗马军队诱入沙漠深处后便包围了他们。双方在卡尔莱展开了鏖战。
就在罗马军队强大的攻势已打乱了帕提亚军队的阵脚之际,帕提亚人亮出了一幅幅巨大的军旗,霎时间,一大片颜色鲜艳夺目的军旗轮番挥舞, 沙沙作响,刺得罗马人睁不开眼睛。罗马人以为这是天神下凡帮助帕提亚人,顿时斗志丧失,慌乱中闭着眼睛成了帕提亚人的刀下鬼或阶下囚,2万余名罗马将士阵亡,1万余人被俘。 据西方史学家考证,那些鲜艳刺目的军旗,就是用中国丝绸制作的。这就是罗马人历史上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战役,他们不是被打败的,而是被从未见过的艳丽丝绸战旗吓败的。这大概是罗马人首次见到的中国丝绸织物。

图片一:帕提亚骑兵军旗飘飘
(作者简介:李强,博士,武汉纺织大学期刊社副编审、服装学院硕士生导师;刘畅、赖文蕾,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