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两项,对于传播人类文化、促进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从中国范围看,正是因为汉民族的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和应用,迅速传播了汉文化,从而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避免了汉民族多次被强悍异族统治者同化的悲惨命运。 从世界范围看,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大大促进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特别是印刷术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的进程。马克思曾感叹中国的印刷术摧毁天主教的知识垄断,新教运用印刷术传播了自然知识,改变了世界的知识地图,世界从中世纪进入了近代,出现了资本主义。殊不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起源于中国的纺织技术。
1 中国古代造纸工艺中的纺织技术思想
中国古代造纸工艺(特指中国古代植物纤维造纸工艺,下文同) 中比较重要的工艺有三道——发酵制浆、高浓打浆、 抄纸(图1)。发酵制浆实质上源于纺织技术中的沤麻脱胶工序,而高浓打浆和抄纸则源于纺织技术中的漂絮工序。沤麻可能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考古学家在浙江钱山漾发现 4700多年前的苧麻纤维似乎已有沤麻脱胶处理(图2)。到春秋时期《诗经·陈风》中有“东门之池,可以沤麻”是关于沤麻的最早文字描写记录。沤是利用水中微生物分泌的果胶酶,分解植物韧皮和茎叶中的胶质,使纤维分散而柔软。而中国古代造纸工艺中的发酵制浆俗称“沤料”,它是利用自然界某些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催化作用,将植物纤维中的一部分非纤维素物质如淀粉、果胶、半纤维素、木素等分解,使纤维分离成纸浆。可见沤麻和发酵制浆其工序是极其相似的,因为从字面上看两者都是“沤”,所不同的是所沤的程度不一样,沤麻脱胶只是沤软,而发酵制浆则是将纤维分离成浆。 发酵制浆的思想可能源于沤麻脱胶操作失误致使纤维分离成浆。《齐民要术》指出沤麻“太烂则不任”,而发酵制浆则所需要的正是“不任”。
图1 造纸工艺中涉及纺织的三大工序(胡晓涵绘图)
图2 浙江钱山漾发现 4700多年前的苧麻纤维
高浓打浆和抄纸思想则源于漂絮思想。高浓打浆也称捣料,是利用人工或自然力将浆料舂打、捣碎,成为纤维被疏解的纸浆,同时部分发生分丝帚化和润胀水化现象。漂絮工序是处理次茧的方法,操作时的基本要点包括,反复捶打,以捣碎蚕衣。由此可见,造纸工艺的高浓打浆工序和丝织工艺的漂絮工序都用木棒在篾席上捣料,而漂絮工序的应用远远早于高浓打浆工序的应用,这说明漂 絮工序对于高浓打浆工序是有启示作用的。抄纸是用竹帘和植物黏液,使湿纸页逐张堆集在一起,经过压榨后再一张张分开。抄纸工序与漂絮时产生薄片即丝絮纸的过程也是很相似的,所不同的是漂絮的副产品产生过程却为抄纸工序所借鉴。
中国古代造纸工艺除了比较重要的工序外,还有许多后处理工序也可见纺织技术的痕迹(表1),因为纺织技术中的很多后处理工序的应用明显早于造纸工艺中后处理工序的应用。
表1中国古代纺织技术和造纸工艺中后处理工序开始应用时间的比较
可见,古代纺织技术和造纸工艺中有很多工序都是相似的,无论是比较重要的工序还是在后处理工序上,两者都是有渊源的。纺织技术中的沤麻、漂絮的失败操作工序启发了造纸的比较重要的工序,而纺织的后处理工序,有很多直接位移到造纸工序中。可以说中国古代之所以出现造纸工艺,与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发达不无关系,正是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中的独特性,如漂絮、沤麻脱胶、后处理中的特色工序才成就了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和独特性。
2 印刷工艺与纺织技术的相关性
我们对中国纺织技术与印刷工艺的特点及相关时间进行比较(表2) ,可以明显看出印刷工艺有两条技术路径: 一是凸版印刷技术路径,它成为当今印刷工艺的进化过程。 其技术演进过程为春秋时期的印玺→西汉的凸纹印花→中唐的雕版印刷工艺→北宋活字印刷工艺(图3)。二是凹版印刷技术路径,它最终被淘汰了。其技术演进过程为凹纹印花(西汉) →镂空版印花(隋唐) →拓碑(萧梁) (图4)。而传统观点认为印刷工艺技术演进过程为: 春秋时期的印玺→南北朝时的拓碑→ 中唐发明的雕版印刷工艺→北宋庆历年间毕昇发明的胶泥活字印刷工艺。这一观点显然没有区分清楚各工艺的技术特点,从而对于其演进过程分析是错误的。
表2中国古代纺织技术和印刷工艺的特点比较
图3 活字印刷的工序(胡晓涵绘图)
图4拓碑操作(胡晓涵绘图)
无论哪种印刷工艺技术路径都直接源于纺织技术,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印刷工艺源于纺织技术。
之所以凸纹印花工艺与雕版印刷工艺的运用相距 700 多年,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造纸工艺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凸纹印花工艺向印书工艺的位移。唐时造纸术较前代有突 破性进展,唐时纸品质量很高,已有宣纸、藤纸、捶纸、硬黄纸、云蓝纸等,只有纸品质量的提高才为凸纹印花工艺向雕版印书工艺转向提供技术支持。第二,社会需要为凸纹印花工艺向雕版印刷工艺的位移提供了持久的发展动力。隋唐统一全国后,以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科举考试集权于中央,只考文才不拘门第,考中为官者被称为“衣冠户”,可以轻赋税、免差役、享受经济特权。这给全国平民及小地主阶级提供了靠读书进身的机会,激发各地读书之风,此时手抄书籍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此外,唐代佛教盛行,大量信众也需要佛经典籍,手抄佛经也无法满足需要。可见凸纹印花工艺向雕版印刷工艺的位移也正是适时,也是当时社会经济、技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作者简介:李强,博士,武汉纺织大学期刊社副编审、服装学院硕士生导师;胡晓涵,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硕士生)